我对提琴声音的认知过程
Name: 成丹Reply: 28Date: 2010-07-18 21:10:03Email: Homepage: 
开场白: 


成丹,原名陈丹九,现挪威籍法律名Daniel  Chen,昵称丹尼,一个50年代中小城市出身的长沙伢子,从小学时代每天下课多跑几里路,仅仅是为了能用鼻子顶住乐器店的玻璃柜贪婪地看几眼那把标价28元钱的提琴,也因此而被店员拿着苍蝇拍追赶……十几年后竟而成为该省某乐团的首席。经过留学上海、澳洲、挪威,游历30多个国家与世界众多的提琴各方面的专家接触,经过40多年的奋斗,其中包括近30年在海外的勤奋钻研和不断积累,终于成为世界知名的华裔提琴学者,为世界顶级小提琴家们调琴修琴,其中包括里奇、斯特恩、郑京和、帕尔曼、穆特、盛中国、俞丽拿、潘寅林;成为在一年中两次在洋人的提琴杂志(唯一全球发行的提琴专业杂志the  Strad)刊登封底的唯一亚裔人;受到挪威瑞典日本多家主要媒体的多次报道,并荣获挪威国王的接见;全世界唯一华裔研究开发生产的国际品牌“丹尼琴弦、松香系列产品”的创始人……从上海出国,经过澳大利亚、挪威、日本,历经30年又回到上海,不能不说是一场非凡的人生戏剧。 

人生的经历,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我将我的对提琴声音认知的部分经历写出来,希望能收益众人帮助众人娱乐众人,尤其是那些爱琴、拉琴、做琴、修琴、调琴、收藏琴、研究琴的人们。 


丹尼 
于日本名古屋雨季 

Reply: 对声音的朦胧阶段(1)
Name: C.  DANIELDate: 2010-07-18 21:12:32Email: Homepage: 
对于什么是好的声音(其中离不开琴弓琴弦松香),具体说是我认为的好的声音,在我40多年的提琴生涯中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 
朦胧阶段:从9岁头一次从书上看见小提琴的样子,到学琴,拉琴,工作,读书,毕业为止。这段时间,对声音没有固定的概念,很朦胧,很惶惑。 

2, 
认识阶段:从80年代初留学澳大利亚,然后转战挪威,到88年见到帕尔曼以后开始在挪威的学校里专修提琴声学,92年见到郑京和以后开始彻底改行,直到1994年失去自己心爱的提琴。 

3, 
追求阶段,从1994年开始,做了自己的琴型,开始在提琴制作中追求自己喜欢的声音。 


我下面要讲的,都是我个人的经历和个人对声音的感受和理解,而绝非普遍真理。仅仅想对大家起到启发和参考的作用。因为我早就讲过,对声音的理解和好恶,是因人而异的。但尽管如此,对于好吃的东西,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好吃的…… 





对声音的朦胧阶段(1) 

有关我从9岁开始,对小提琴是如何的痴迷,以及我的整个提琴生涯,在我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父子琴》里有详细描述。 

http://www.haiguinet.com/blog/?cat=515&author_name=jiuge&paged=2 

这里,仅仅针对小提琴声音谈我的成长过程。 

记得最早看到小提琴的样子,是小学五年级。当时认识了一位大人朋友。这个人很有些小资,养了一条小哈巴狗。他给我看了一本好像是莎士比亚的书,书里有一把小提琴的图画。他对我说:“你看,这叫小提琴,长的像个女人的身体一样,真是美极了。当时我就对提琴的样子着了迷。 

头一次听到小提琴的声音,是史无前例开始的时候,从一位大哥哥二楼的窗子里传出。后来真正看到演奏是舞台上的小提琴独奏“北风吹”。 

那以后,我经常下课要朝相反的方向多走几里路,为的就是去市中心的一家文化用品商店,用鼻子顶着柜台的玻璃,贪婪地多看几眼一把标价28元人民币的小提琴。也因此,而被店员拿着苍蝇拍子追赶…… 

这段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追过去看一下故事的细节(对提琴一见钟情)这一段: 
http://www.haiguinet.com/blog/index.php?p=20657 

之后我自己开始学习小提琴(在中学文艺宣传队里)。然后是样板戏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里面的独奏(后来红色娘子军里面的独奏部分改了。但我现在还能拉出头一版本的独奏部分,等有空我把它录出来给大家听听,我的同龄人或许还能记得。) 

读中学的时候(大约是1968年),我认识一位小朋友当时在长沙歌剧团当学员(现在某音乐学院的教授)。他使用的是高级的金钟牌小提琴和上海银弦。声音比我自己那大生产的琴和建设牌钢丝弦的声音响亮明亮许多。我当时由于家庭有海外关系进不了歌剧团(那是一个讲究家庭成分的年代)。所以我只能不吃中饭省下家里给我的午餐费1毛钱,去购买最便宜的琴弦。歌剧团里有位姓黄的女老师帮过我,给过我银弦(我当时的那位小朋友也给过我银弦),我把银弦装在了自己的破琴上,声音果然响亮明亮许多。所以当时在我的脑海里,“响亮明亮”就是好的声音。 

顺便提一句,由于我学琴,完全是自己的欲望,几乎没有得到过家庭任何帮助,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断弦。由于断了弦没有钱买,我曾试过用别人不要了的断二胡弦替代,甚至到工厂里去找过钢丝。所以当时常做梦,想着长大了自己一定要学会做琴弦,那样就不愁没有琴弦用了。 

续  

Reply: 恩师李憎涛
Name: C.  DANIELDate: 2010-07-18 21:13:17Email: Homepage: 
而对于“响亮明亮就是好的声音”最大的挑战,来自我的启蒙老师李憎涛老师。李老师是教堂牧师的儿子,是我一生遇到的最好的人之一。我们很快成为朋友,一起拉琴,听音乐,打羽毛球,游泳……他拉琴,是一种神经症般的哭泣和感动。一拉琴,眉毛鼻子就皱到一起去了。他用拇指第一关节和食指第三关节持琴,柔弦抽筋般的快速。弓毛很松,运弓很少压力,使用不断变化运弓的速度来改变音色。 

李憎涛老师的偶像是克莱斯勒。他的家里有一台老式留声机,就是每放一张唱片就要搅动发条一次。有时候如果唱片太长音乐的调门会越来越低,于是就要一边转动发条……克莱斯勒的“美丽的罗斯玛琳”和“维也纳幻想曲”是最令人心醉的两首曲子。每次当我们两个人听这两首曲子,是那样的如痴如醉,哪怕是世界末日到来,我们也会让上帝等一等的。 

唯一使我迷惑的是,克莱斯勒琴里发出的声音,完全不是我当时心目中的那种“响亮明亮的好声音”,而是薄薄透明抹了油的翠玉般的声音。我常常想,可能是李老师的留声机太旧了。要是在舞台上,克莱斯勒琴里发出的声音,一定也会是“响亮明亮的”。 

但许多年后我知道了,克莱斯勒琴里发出的声音并不是“响亮明亮的”。 

也顺便提一句,后来我每次练习克莱斯勒的“维也纳幻想曲”,心里就会出现李老师眉毛鼻子皱到一起的样子。也是为了感谢李老师,让他为自己的学生而骄傲,我录制了这支曲子。可惜还没等我把CD送到李老师手里,我的恩师李憎涛就先走了…… 

我贴出这断录音,为没有拉好而没能感动上帝把李老师多留一段时间而忏悔,因而只能献给我恩师上天的魂! 

  “维也纳幻想曲”(请下载) 
Download

Reply: 恩师劳在鸣
Name: C.  DANIELDate: 2010-07-18 21:15:12Email: Homepage: 
无论在走上提琴的道路,对声音的认知,还是做人,我中学的音乐老师劳在鸣老师,都起着启蒙和最重要的作用。 

劳老师,几乎是音乐全能,弹钢琴拉手风琴小提琴,作词作曲样样行。但后来才知道,他真正的专业是学中文的。所以说,他基本上就是我的偶像,是我追求的目标。因此,我希望他今天能听到我的音乐和看到我的文字,并为他有我这样一个学生而骄傲。 

他主管我们中学的文艺宣传队。我从一个吹竹笛的小萝卜头,到后来成为骨干。也是他,慢慢把我从竹笛引向了小提琴。 

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他叫我帮他整理“无标题音乐”的录音带。里面,有一盒里姆斯基-科查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我顿时对其着了迷,里面不断出现的小提琴中提琴独奏的音色,像美酒般地醉人。 

关于这段故事,在我的长篇自传体小说《父子琴》第5章的尾部有详细描述 
http://www.haiguinet.com/blog/index.php?p=21017 

这里摘录一小段“姆斯基科查-科夫过去曾在海军里服务,没有系统学习过作曲。由于他的天分,他被披得堡音乐学院聘为院长。但已经当了院长的姆斯基-科查科夫,却跑到一年级的教室里跟新生们一起学和声。” 

就是听了这个故事,让我坚信,即使我进不了歌舞团,只有凭着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提琴的执着,用我的才能和勤奋,是一定能成为专业小提琴家的。 

而姆斯基-科查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里的那几段小提琴独奏,从此伴随着我的人生。 

而姆斯基-科查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Capriccio  espagnol)下载地址(打开网址后先关闭“天方夜谭”,点击第5曲,分为两段) 

http://bbs.breezecn.com/read.php?tid=321896 

请听一听,相信你也一定会着迷的。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