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录音艺术
Name: 丹尼Reply: 13Date: 2011-01-09 10:54:59Email: Homepage: 
前言  

首先说说为什么要写这个系列文章。很简单,因为许多小提琴演奏家,包括我国一些顶级的、甚至某些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都没有令人满意,或者说比较真实地反应他们演奏艺术的CD。不信你可以问问你所能见到的著名小提琴家们,看看谁有自己认为满意的CD。为此,觉得在录制小提琴的艺术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也值得和应该去挖掘。  所以,我重新摸索弦乐的录音技术和艺术。  

录音技术在80年代就数码化了。本人应该算是用得最早的一批人。但三十年来,虽然硬件方面并没有太多的突破,但软件方面发现了巨大的变化,比过去先进多了。  

在写正文之前,想对我的小提琴演奏家同行们说几句话。我们这些拉琴的,是一个比较自信的群体(如果您不是,那我这番话就不包括您)。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在录音师面前太自信。因为我们必须知道,录音师是我们的partner,他们在与我们合作完成我们的CD艺术创作中占很大的比例,(俗话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用在这里很合适的)。以为录音师仅仅只是把我们高超的演奏艺术记录下来,就像会议上的“书记”一样,那就太错特错了。其次是我们这些拉琴的对于声音真的懂得可能不是太多,有的人干脆不太懂,甚至还有声盲。这样说很残酷,但事实往往就是这样残酷。比如最近有一位欧洲的小提琴独奏家兼教授把她的CD样片寄给我,告诉我说她不允许录音师在后期制作时加混响,因为她认为加混响是涂脂抹粉,不能真实反应她的演奏技术和艺术。  这让人觉得啼笑皆非。首先要替我的这位演奏家朋友向她的录音师道歉,为这位国际性大师如此莽撞的发言。懂录音的人都知道,混响是录音技术中不可缺少,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目的不是涂脂抹粉,而刚好相反就是还原真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小提琴独奏,一般都在小音乐厅里举行。小音乐厅最好的位置不是最前排或者最后排,而是比较靠中间排的靠中间往左几个位置。因为这个位置在混响半径之内,可以听到不但是来自小提琴钢琴的直射声,还可以听到来自墙壁天花板地板等的侧射反射声。侧射声和反射声与直射声会产生一定的时差,这个时差就是“混响”效果。  

而现在大多数录音棚,尤其是数码录音棚,地方都很小,不可能有自然的混响声。所以必须在后期制作时加上混响,使得小提琴独奏听起来像穿着华丽的服装在小音乐厅里演奏,而不是穿着睡衣在卧室里演奏的。而加混响还原,却绝对不是一样简单的事情。首先是混响设备要好。这,就是玩钱的事情,一分钱一分货。没有钱,天大的本事也是不够的。其他就是要熟悉和了解个人的演奏风格,作品的风格,以及个人的喜好。一般说小提琴独奏,混响至少在50ms,加上70-80ms也很正常,对于一些大厅效果的延长到100ms以上都不奇怪的。不加混响,拉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有板胡效果,很乡土,应该不错的。但如果是“思乡曲”或者“沉思”就肯定不行了。  

当然,在这里,也借机对录音师朋友们说几句话。录制小提琴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小提琴家可能是世界上最最讲究的群体之一。要把与他们的合作当成是一种学习和挑战。拉琴的不同于唱歌的。唱歌的把他们的声音录漂亮就可以了。但拉琴的绝对不是的。所以,在录音之前,要多听他们拉几遍,听听他们的风格。有些人喜欢软绵绵的声音,比如日本人,一个劲就是讲究甜美甜美再甜美。而中国人不同,中国人有劲,干劲冲天,激动起来有时会把音拉破的。而他们那些耳朵已经习惯了破声音,所以在录音的时候,可以录两遍,一遍保留“瞬态失真”,一遍按录音基本原则把信号控制在失真范围之内。之后请演奏家自己听。听时最好不要用专业的monitor和耳机,就用民用的听音设备,看看演奏家是什么意见。总之,一方面不要让演奏家太翘尾巴,另一方面也要虚心听取演奏家的意见。最终的目的是录制出好作品,还交上个好朋友。  

今天,先随便讲几句。接下来,我会从录音的几个环节,一部分一部分慢慢说来。  

成丹  

PS: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系列文属于个人摸索的科普文章,而非学术研究。所以仅仅只想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希望能引来大家以及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指点。 

2011年初于名古屋 

Reply: 小提琴录音的几个环节
Name: 成丹Date: 2011-01-09 12:32:43Email: Homepage: 
1,小提琴录音的几个环节 

录音的革新与进步  

许多人问到软件数码音乐工作站的事情,那我们今天在谈传统录音的几个环节之前,先来聊几句录音的革新与变化。 

80年之前,录音技术都是采用模拟式的。模拟式的录音对棚的大小以及声学条件的讲究,以及模拟录音成套设备的庞大和昂贵,使得一般老百姓望而生畏望尘莫及。“录音”在当时就像“司机”一样,仅仅是一小撮专业人士的游戏。随着80年代初录音数字化的革命,录音空间(棚)和录音设备大大简化,专业音质的录音变得可能、简单而多样化。现在一个普通百姓发烧友,努力的话也能拥有世界一流的设备,就像现在国内一般人努力的话也能开奔驰一样。区别是,人们会不会充分利用他们手里的设备,和有没有那样的耳朵去辨别什么是好的声音?    

在当今的录音棚,几乎无论大小、专业或者业余,应该绝大部分都使用外置专业声卡和电脑软件音乐工作室取代了传统昂贵而复杂的硬件设备。 

但是,对于一些有特殊讲究或者癖好的人来说,传统的设备仍然有它不可取代的魅力,就像数码相机的储存卡,还有电视摄像机的磁带或者硬盘永远无法彻底取代胶片所特有的质量一样。对于我本人来说,无法从硬盘录音机或者电脑的记录方式上找到DAT那种数码带出来的弦乐器的“弦”的质感。今天、本人之所以也使用硬盘录音机和电脑硬盘记录,仅仅是出于对“便利”的屈服。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聊聊录音的基本设备和传统录音的几个环节。 

继续    

小提琴录音的几个环节 

在讲正题之前,先唠叨几句录音革命的事情。80年之前,录音技术都是采用模拟式的。模拟式的录音对棚的大小以及声学条件的讲究,以及模拟录音成套设备的庞大和昂贵,使得一般老百姓望尘莫及。“录音”在当时仅仅是一小撮专家的游戏。随着80年代初的录音数字化的革命,录音空间(棚)和录音设备大大简化,专业音质的录音变得容易简单而多样化。现在一个普通百姓,都可以拥有世界一流的设备,就像现在国内一些成功人士拥有世界名琴一样。区别是,人们会不会使用他们手里的设备,和有没有那样的耳朵去辨别什么是好的声音?  

下面来讲录音的5个环节:  

录音的第一环节是传声系统,也是设备投资主要所在。虽然世界一流的设备非常昂贵,但问题是有没有那个必要。因为事实上,专业级的传声系列,虽然价格上的差异极大,但效果并不一定是贵的就好。就像小提琴并不是贵的声音就好一样。这要看人会不会选用,用在什么地方。就像在上海城市里用赛车比摩托车,从速度上并没有优势一样。  

我曾使用过王牌传声器N87,此设备价格昂贵,当然是好东西,用它录钢琴有很好的效果。遗憾的是它的音色与我的小提琴传声器有些不配。所以这样贵重的东西,只能用它打边鼓,录录混响声。而这样贵重的东西拾混响音,与AKG公司的C3000好像没有太大的区别。而我本人并不喜欢C3000,因为听起来声音有些坚硬的颗粒感。据说该公司的C3000b和C414不错,打算购买试一试。记得当时我也试过Shure    SM58,印象也不是特别满意。由于它“价廉物美”的美誉,我再次购买测试了。结果还是不行……具体的到讲传声器的章节再叙)我自己使用的传声器是瑞典的Md产品。这是一家小公司,从技术上非常讲究,我当时在学习小提琴声学。为了作试验,试过不知道多少有名公司的多少产品,最后才定下用这套传声器。录制小提琴的声音可谓是绝了,虽然中频好像薄了一点,欠点浑厚,但高频真的是透明高贵而有穿透力。我已经锁定一些世界著名公司的某些产品,比如Neumann,AKG,Rode等,打算购买一批从理论上录制小提琴效果好的传声器,和我的Md一个个PK比较。最后的结果,我会写文章向大家公布。总之,把钱投资在传声系统上是值得的,因为这是一次性投资。而投资直接影响回报。  

录音的第二环节调音系统世界上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我十几年前用的系统现在仍然是世界一流的专业系统。当然,过去我用的是8轨,打算新添一个16轨的,录制独奏和弦乐室内乐,足够了。而巨大的模拟调音台等设备,那早就是历史,顶多弄一台给外行看看。现在任何录音棚都基本上不采用了,就像现在基本没有人用模拟磁带卡带一样。还有我上一回讲的混响器,一定要买好的。因为自己的做棚,就是地方小。后期只能拜托混响器。就当把买房子省下来的几个平方的钱买混响器就行了。当然,音频工作站有很好的软件系统,用它来做音乐可以省掉一大笔钱。如果朋友们中有Pro  Tools的高手,很希望能交交朋友。  

录音第三环节的记录系统,从1980年代数字革新后没有再更新,我手里的三台专业DAT仍然是世界一流的设备,还有专业CD刻录机和复制机,都是现成可以用的。另外还有一台8轨MD录音机,录制广播剧电视剧最适合了。现在还打算增加两台硬盘记录机。日本Teac公司是专门生产专业录音设备的公司。我已经锁定两款机器,打算近期购入。当然,硬盘录音机与DAT仅仅是记录方式不同,应该没有质量上的差别。  

录音的第四环节声音监听还原系统,虽然这对录音质量没有直接影响,但关系到真实地检测我们录音制品的水平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听音,意味着提高我们的听觉水平和艺术口味。很简单,没有听到过好的声音,怎么可能拉出好的声音来呢?就像跟狼长大的孩子,只会学狼叫一样。所以,听音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在以后的章节里专门讲述。 

音乐制作的第5环节是后期剪辑和制作,这是玩软件的事情了。这是我的弱项。我的partner琴乐在东京大学学过动画剪辑,自己制作过电视节目。操作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并不打算让她自己亲手做。懂就行了。真正操作,我们期待有电脑高手与我们可作。借此机会,我们再来一次:Pro  Tools的高手,我们在呼唤你。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