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Re:小提琴录音艺术  (8,谈谈传声器的事情)
Name: DanielDate: 2011-03-01 16:02:40Email: Homepage: 
9  补充谈点动圈传声器和电容传声器的感受 

如果我没有搞错的话,专业的录音棚,大多以电容传声器为主。许多昂贵的传声器,也以电容传声器为多。那么,是不是说录制小提琴,一定是电容传声器好一些呢?我个人的感受是,未必! 

我最近测试了一些在国际上评价很高的电容传声器,其中包括2005年2006年连续国际比赛得奖的作品。感觉到它们的确都很不错,各有各的特点。所谓“各有各的特点”,同时意味着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而没有其他传声器的特点。比如,有一款德国的传声器,反应特别敏感,声音也非常地优美。小提琴拉出来有高级丝绸般的感觉。而不足的是高频过于尖锐,比较刺耳(如果不加海绵过滤罩的话),还有美中不足就是声音有点空。另外一款电容传声器,是澳洲产品,曾得奖,被誉称为私人录音棚的首选。这东西的确非常好,声音实且特别敏感,能反应出小提琴演奏细微的变化(弓头的声音换弓的感觉等),而不足的是比较难以控制,稍微不注意就要破音。另一款2005,2006连续得奖的传声器,介乎与前面所说两款的之间。本应该是最理想的传声器,可惜拾音过于平稳,拉拉莫扎特应该是最好的,但如果是录制吉普赛音乐或者爵士乐,那肯定是不过瘾的。 

另外,电容传声器录制出来的声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一种电子管的声音。50后的人都知道过去有过电子管收音机,后来出现了晶体管收音机。同样是收音机,接收同样的电台节目,可声音就是不同。电子管收音机有一种温馨的感觉,而晶体管收音机的声音就比较冷静。或者说,电子管收音机的声音像是加工过的声音,而晶体管收音机比较真实。 

我比较传声器的感觉也是如此。动圈传声器录制的小提琴声音虽然比较冷静,不像电容传声器那样温暖而有魄力,但声音却比较真实。我说的是“真”和“实”。声音里没有那种空气的感觉。当然,我使用的不是一般的动圈传声器,而是经过精心挑选,我用了十几年的工具。(顺便提一句,世界最流行的SM58和SM57,录出的声音完全不是我的口味)。惊喜的是,通过这次的测试,我找到一款日本传声器,与我的瑞典传声器搭配,能录制出比较满意的声音来。(瑞典传声器主要拾高频部分,而日本传声器拾中低音,这样出来的效果高音明亮透明中低音肉实通透)。遗憾的是我上网查询,得知这两款传声器都早就停止生产了。所以无法向大家推荐。 

我下一步会尽量把精力集中在动圈传声器上,希望能为大家找到价廉物美的工具。因为,对于广大的老百姓来说,动圈传声器要比电容传声器用起来简单实在得多。 

续 

Reply: Re:小提琴录音艺术  (10,谈谈传声器的搭配)
Name: 丹尼Date: 2011-04-22 11:17:38Email: Homepage: 
谈传声器的搭配 

“搭配什么,弄两个最好的话筒,不就行了吗?”看了我的标题,也许会有人会这样想。当然,这话说得也没错,如果并不想录制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声音的话。 

而对于有创作性的录音艺术家来说,是要通过自己的技术,弥补或者掩盖演奏家的不足,达到演奏家和自己想达到的目的。这样的话,传声器的搭配,就是门很有趣很高深的学问了。 

首先,我们可以把每一个不同品牌的传声器,看成是合唱队或者重唱的每一个人,或者从乐队选拔四重奏的成员。我们知道,每一个人,每一把琴,每人的演唱演奏法都是不同的。艺术总监或者指挥只有对每一个人都很了解后,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拔出最合适的组合。而这种组合,绝对不是找两个最棒的独唱或者独奏演员就完事了的。我们知道,世界最有名的三个意大利男高音同时上台时,一人一句的时候是最精彩的,而三人一起的时候是很糟糕的,如果不是最糟糕的话。这说明要录制出真正自己想要的声音(除非自己根本就没有想法),简单地找两个同样品牌的最贵的话筒,是不能如愿的。正因为此,在选用和搭配话筒的时候,实际上是录音师的另一次创作的机会。由于各种搭配会出来完全不同的效果,便使得话筒的搭配使用变得如此地富有创造性挑战性和有意思。 

在选择搭配之前,首先要对自己手里的话筒作一个性格、性能、特点的调查。我手里有十几个话筒,用得最频繁的就是这8个,四个电容式的四个动圈式的。(本人只研究古典弦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的独唱和重唱,不涉及流行音乐或者爵士乐之类) 

有关电容话筒与动圈话筒的区别,我前面有所提提及。基本上电容话筒在录音棚采用比较多,录制出的声音温和、高贵、纯净,而动圈话筒舞台使用比较多,录制的声音更加真实,冷静,理性。由于高质量的电容话筒从价格上可以高出动圈话筒许多,加上电容话筒的声音的确像贵族而动圈话筒的声音却比较平民,造成一般人认为电容话筒一定就比动圈话筒好。但实际上,真的不一定的。要看录制谁的演奏和什么样风格的音乐。就好像世界最名牌的高跟鞋在沙滩上也未必好过最廉价的拖鞋,以及穿着燕尾服去路边的大排档并不会比穿睡衣更合适一样。无论是弦乐器还是声乐,如果是表现教堂式的巴拉克时代的音乐,比如巴赫莫扎特什么的,一般说电容话筒会表现得好一些。而如果是拉吉普赛的流浪者之歌,那电容话筒未必好过动圈话筒,尤其是大振膜的高级电容话筒(因为质量越大的振膜,瞬态响应就越迟钝)。为了不走题,电容话筒与动圈话筒的区别这回讲到这里打住,有空以后继续。 

今天就锁住搭配的事情: 

1, 测试话筒。 

如何测试话筒,最好的办法还是用耳朵听。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没有耳朵,只能靠仪器的话,那最好早点改行。录音和拉琴一样,首先是耳朵地干活。我的具体测试方法是,用一个多轨数码硬盘录音机,将四个不同品牌的话筒装在ABCD四个轨道上,将四个话筒尽可能挨近(不要相互碰到),将话筒的条件调成一样(指向性相同,关闭所有低切或者衰减),站在话筒30cm到80cm的距离自己说话唱歌,以及演奏一首乐曲。这样的话,四个话筒同时录制到了同样条件的同样声音。如果不同时录制,就可能会欠客观,怕人为的因素会参入进去,因为人每次说话和拉琴都会有些不同。录制下来播放的时候,用多轨数字硬盘录音机Mute键,关掉三轨,只听一轨,并途中反复用换Mute键的方法比较听各个话筒不同质量和特点的声音。之后要对自己的话筒做一个档案记录。 

我下面拿我自己的四个电容话筒的测试结果作一个实际的报告: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免去广告嫌疑,我不公开我使用的话筒的品牌,能看懂的知道了也没有问题。 

A话筒:此话筒就是所谓“世界最王牌最权威最经典、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专业录音棚都必用,不认识它就不是职业的录音师”的话筒。老实说这款话筒我80年代在挪威学习小提琴音响学的时候就使用过。尽管昂贵的价格和经久不衰巨大的名声,当时也并没有被我选用为学习工具,理由就是录制的声音比真实的声音还要动听(有点Sony制品的声音)。话筒最最重要的就是还原。如果你听一位小提琴家的现场演奏,用这个话筒录制下来,立刻再听录制下来的声音,你会发现录制的声音比实际演奏的声音要温暖优美高贵纯净纤细(当然,这也是电容话筒的特点,有一种电子管收音机的声音)。这对于广大演奏家,尤其是女性歌唱家,是极其讨好的。但对于我做声学测试,就嫌稍欠客观。但这次重新捡起录音,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为了搞艺术,所以这次要用它派用场了。这次测试这款话筒的结果,的确不凡。其他就不要说了,基本上就是完美。 

B话筒:曾在国际event获奖,的确名不虚传。这个话筒虽然价格只是A话筒的多少分之一,但质量真的很接近A话筒。从某种意义上说,比A话筒的声音更加真实。完全没有鼻音,很清晰,很接近原声。用于作A话筒的辅助话筒录制小提琴无伴奏或者小提琴钢琴,男女高音是最理想的搭配。 

C话筒:也曾在国际event获奖,称为家庭式录音棚必备话筒。但声音比较有特点,特点就是有些鼻音。也许是振膜偏小,所以超级敏感,稍不注意就要破音。作为辅助与A话筒搭配,会使得声音比实际的要结实有厚度。用来录制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会很给力,会给男中音低音(尤其是底劲不足的男低音)比较满意的回报。 

D话筒,这款话筒是价廉物美的象征。是许多录音学习者的启蒙话筒。曾见过有专业杂志誉为A话筒之二。这款话筒测试的结果是高频有很好的表现,但中低频欠扎实(有些薄和虚),同时有那么一丝丝的金属声。这个话筒可以选择指向性。如果用全指向,在离发音体比较远的地方用它录制全体混响效果应该是不错的。另外就是可以用于录制钢琴的高音区。 

丹尼 

PS:又到吃中饭的时间了。名古屋有一家拉面馆我很喜欢,过一段时间一定要去“日本文化”一次的。 

我现在呆在名古屋家里,连窗帘都不敢开,因为怕辐射,暗无天日。日本天天在震,我像坐在一条大船上,晃啊晃的。开始还知道怕,习惯了,就开始有些无可奈何地enjoy了……